不想错过小九的健康知识?

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咱们就能不见不散啦~

微博上一个艾滋病预防的博主,突然火了。

火起来的原因,竟不是他们的艾滋病预防宣传做得好,而是因为博主发的“艾滋病咨询”对话截图——有各色各样的人向博主询问染病风险,而问题千奇百怪,太好笑了……

“睡觉时含着捡来的TT,会得吗?”

“?????”

艾滋病咨询,听起来不应该挺严肃的吗?

这些内容是什么画风,小九发上来给大家瞅瞅。

菜刀:你别污蔑我!!!

总有刁民想害朕

总有刁民想扎朕

医院吧……

表演:从恐狂到恐艾

年轻人真的不要想太多

这操作是最骚的

咨询的这些人里,真正患病的可能没有几个,大都是在猜测自己的患病风险,又或者是开玩笑。

看得出来,他们中的很多人恐惧艾滋病,也不了解艾滋病。

恐艾的几个误区

多一点知识少一点恐惧

这些看似好笑的问题,其实有点正确艾滋病知识的人就能知道,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小九总结了几个知识点,希望大家都看看。

多一点知识,就少一点恐惧。

1、HIV的传播途径,说几次都还是有人不知道

在恐惧艾滋之前,先要知道HIV的传播途径。

若是途径都不算,谈何传播?

HIV的传播途径,就是血液、性、母婴。

它不会通过触碰、眼泪、汗液、唾液或尿液传播。

并且,传播还需要三个条件:足够量的病毒、质量、HIV进入到被感染者的循环系统。

2、艾滋病毒被加到食物里,会不会感染?

你一定见过很多谣言,说把艾滋病患者的血液加在水/食物中给别人吃,以此报复社会……

上面说了,食物不是传播途径之一。

因为艾滋病病毒是一种很脆弱的病毒,它只能在血液和体液中存活,不能在空气、水和食物中存活。

3、被带着病毒的针扎了,会感染吗?

许多谣言也是以这个问题为主体的。

于是很多人就天天怕自己化身紫薇小燕子,天天被容嬷嬷扎。

实际上……可能性真的太小太小了。

因为一来普通的针非常小,量不够,二来病毒暴露在外界环境中会失活。

可能有人要问了,那为什么注射针头会传染呢?

注射针头有两个关键字:注射。密闭的注射器针管针头中会蓄血,病毒和外界没有接触,不容易失活。

3、HIV病毒在体外能存活多久?

这个问题其实与上面的相似,解题思路也是一样的。

关心能存活多久、会不会感染到自己身上都是杞人忧天,日常接触真的不用担心。

倒是可以关心关心自己是不是过度焦虑了……

4、共用牙刷和剃须刀可能感染HIV吗?

虽然在咱们的观念里,共用牙刷、剃须刀会感染上HIV。

但实际上,NIH早就把公用牙刷及剃须刀挪出了可能的HIV传播途径。

不过,就算不会传播HIV,大家也还是不要共用私密物品。

因为它们依旧是乙肝的可能传播途径……

5、患上艾滋病,就会死了?

很多人恐艾,其实质便是怕死。

退步来讲,如果真的不幸患上艾滋,真的就和死亡划上等号了吗?

并不是。

艾滋病是可以被控制、可以被治疗的。

并且艾滋病患者可以像健康人群一样生活,不会影响到别人。同时,治疗艾滋病的药,是免费的。

恐艾也是一种病,得治!

上面的问题在咱们正常人看来,有点荒谬、好笑,但是世界上有一批人,因为恐惧患上艾滋病,而出现了焦虑、疑病、恐惧、强迫、抑郁症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的组合,严重的甚至走上了自杀的路……

来,小九给你们讲几个例子。

王峰(化名)是哈市某事业单位的一名工作人员,年初的时候发生了一次高危行为,此后他便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越来越焦虑,去疾控部门检查结果呈阴性也没有让他释怀。

张磊(化名)症最严重的时候一个月曾拨打过20多次咨询电话,少则十几分钟,多则一两个小时,像抓住了最后一棵救命稻草一样,就想听到医生亲口说出“你没事”这三个字,心里才能踏实,否则就吃不下睡不着,整包整包地吸烟。

抓着全家都去做检查,座便器等每次都要消毒才放心……

今年21岁的小佳(化名)是哈市某高校的一名学生,3个月前她不小心摔了一个跟头把膝盖摔破了,后来出现了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上网一查,发现符合艾滋病初期的症状。

她陷入恐惧,上学无法正常听讲。

恐艾,也是一种病。

它是一种心理障碍,极其严重的恐艾症需要配合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治疗。

小九曾经采访过某一线城市的艾滋病防治热线,他们表示,该热线有大约近八成都是艾滋病恐惧症咨询电话,很多人没有得艾滋病,却总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

恐艾人群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因为对艾滋病的无知而盲目猜疑的人群,认周围可能藏有艾滋病病毒,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被传染上;

另一类是有过高危行为的人群,只要一发现头疼脑热,就会联系上艾滋病的某种症状,去进行HIV检测,即使结果证明并未感染,也不相信。

无知、恐惧,也许比艾滋病更恐怖。因为它住在人们的心里,折磨本是健康的人,带来了不该有的精神压力,也带来了许多偏见……

总结下来,是希望朋友们知道,艾滋病没有那么“容易”得上,要记住不要信网上的什么症状,真抱有怀疑的,就去检查,相信检查结果。得了HIV也不等于死亡。

所以啊,正确了解艾滋病知识+洁身自爱,才是避免“恐艾”出现的最好方式。

-END-

-每一次摇头都是一个问号-

-近期福利-

(点击图片阅读)

-推荐热文-

(点击图片阅读)

笑归笑,还是要分享正确的知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uookf.com//mjcczl/206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