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滋病专科治疗医院 >> 爱滋病常识 >> 键盘侠眼中的艾滋病,到底哪儿错了h
点击「A健康」与A友们一起愉快玩耍
上周,医院爆出重大医疗事故,几名医务人员在进行一项治疗时由于不规范地操作导致5名患者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是这起板上钉钉的重大医疗事故,经过网络传播,已经变成了一起影响广泛的社会事件,焦点纷纷由重大医疗事故,转移到艾滋病与男同性恋等等的争论上。
然而,翻一翻相关新闻微博的下方评论,却总有一些倍感刺眼的无知言论,让人对艾滋病的误解和妖魔化不断加深。而事情爆发,正好是在“感动中国”将奖项颁发给郭小平先生之后的第二天。无限地讽刺啊……
今天我节选了10条在各处都比较有代表性的对艾滋病的错误认识,在本文中予以简单但尽可能详细的解释。以下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
01.性接触感染的HIV患者应该被歧视(▲点击图片可放大细看)
在上面这番评论里,有如下细小的逻辑点需要梳理清楚——
在艾滋病的流行上,“滥交”是否可以跟吸毒划等号?
不可以。因为性是人类正常的生理需求,是存在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基础的「生理需求」位置上的。而吸毒并不是。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模型)
那么就到了第二个逻辑点需要讨论的了:如何定义滥交?
如何定义“滥交”?(先投个票吧,??)
性交人数多?那么如果一个人一年性交人数为“5个及以上”不算多,那么4个为什么不算?为什么多和不多的差距只有1个?难道第5个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性交次数过多算滥交,同理。
有过一夜情、约过炮就算?我想知道现在这个年代,有多少人没有过上述这两种经历,以及他们没有这种经历的原因是因为纯粹自己精神洁癖地不想,还是客观上实现不了。
没有结婚证或者恋爱关系的就算滥交?我很难想象目前坚持婚前不发生性行为的人有多少,更不要说同性恋伴侣在中国无法获得结婚证了。另外,没有恋爱关系,不代表没有性需求,那么没有恋爱关系时的性需求应该如何满足呢?自慰显然是安全的,但是自慰能够满足得了全部的性需求吗?没有恋爱关系,就只能拥有自慰这一种性需求的满足方式吗?为什么?凭什么?
选择上述四个选项的同学,我不得不对他们的发言真实性打个问号,因为有的人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撒起谎来连自己都骗。
不安全的性行为,即没有在性行为中采用安全保护措施的性行为,这在很多伴侣中也常见,跟“滥交”中的“滥”字似乎并无直接关系。
如果您认为您说是那就是,不需要原因和理由,那么您开心就好。但这的确涉嫌道德审判,请您审视一下自己的审判资格。
如果您不赞同“滥交”这个说法,不妨留言说说您的理由。
即便你做到了所谓的“不滥交”,就能够完全避免HIV病毒吗?并不会!
有相当多的HIV患者是被自己深深信任的婚内配偶、恋人所感染。甚至有很多人是因人生中的第一次插入式性行为而感染。他们“滥交”了吗?然而呢?
面对殊途同归的事情,我们真的要送上我们不怀好意的无知、谩骂和诅咒吗?这些会不会比HIV病毒更伤人?
HIV患者呼吁不被歧视,是否等于要求别人尊重你
不等于。「歧视」和「尊重」分别是人们社交生活中的两个极端,然而我们的社交往往却不需要那么的极端。「黑」跟「粉」中间尚且还有一个「路人」呢,HIV患者所呼吁的恰恰正是这个「被当成路人」的平等权利。HIV患者其实并不需要被人过分的尊重,因为你决定是否要去尊重另外一个人,不应该以那个人患了什么病为标准,更不应该以政治正确为标准。HIV患者所希望仅仅是:隐私不再被泄露;就医不再有拒诊;就业不再有限制;求学不再被霸凌……生活不再被道德审判,不再被不了解自己的人仅仅因为一个疾病,否定自己的全部道德。这些不是在求一份尊重,而是在求一份平等。
HIV患者都有潜在的害人动机吗?
没有。但是大多数人却是这么认为的。
面对在公共场所肆无忌惮的吸烟者,很多人甚至都没有那么介意对方喷出来的、仅靠空气就可以传播、含有几百种有害和慢性致癌物质的二手烟,并且不认为他们拥有害人动机。但是对于大多数平常人而言,只要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就可以杜绝的HIV/AIDS,却认为所有的HIV患者有害人动机?这合理吗?
造成“艾滋病人都有报复社会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正是因为这个社会正在用有色眼镜和带有歧视的眼神去看待他们。所以才会有个别品行不端的HIV患者会以“报复社会”来威胁他人。但是这仅仅是一种威胁,是生存在食物链末端者的悲鸣和自我防卫。
从现状来讲,大医院的医护人员给予HIV患者的关怀、关爱都是比较到位的;服用价格高昂的药品也是免费的;病载低于检测水平不具有传染力;身患无法治愈的疾病却仍然能够活到预期寿命……这些都仰仗着医学和社会的进步,而HIV患者所感受到的进步比健康人要更多。那么在如此多的便利和关怀下,怎么可能会有大面积的人有“报复社会”的心理呢?感谢社会还来不及呢。
所以,“艾滋病人都有报复社会心理”的说法,更多来自于恐艾者的杜撰。
02.我知道不该歧视,但是我很害怕(▲点击图片可放大细看)
害怕HIV病毒,很多时候源于对这个疾病的无知。当然,这种无知并不怪他们,因为他们没有去了解的必要性。那这要怪谁呢?
怪他们自己?不应该。很多HIV患者在他们感染前都觉得这种“可怕”的疾病离自己很远,因为都是一些“乱搞”的人才会得,而自己简直就是一朵濯清涟而不妖的白莲花,所以当然没必要去了解。
当我成为A友之前,我是这样看待HIV/AIDS的……
怪国家?国家在宣传上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了,然而舆论传播的环境、方式在飞速改变着,再加上性安全教育等支持工作不到位,所以这个部分做的很不好。其实归根结底,首先败在一个“钱”字上。没有钱,怎么能做大范围的宣传呢?其次,败在人们的刻板印象和现有意识上。想象一下——如果地铁站里大面积地包裹着对HIV/AIDS的科普公益广告,我相信会有大部分健康人感到不适的。
让HIV患者去做科普?这确实是我国目前的HIV科普形势。但是一个患者拿自己惨痛的教训来做科普,即残酷,又苍白。残酷在于需要一遍遍揭开自己的伤疤,将自己在他人眼里最私隐、最不堪的一面展现在大众面前;苍白在于,没人信。「你懂这么多,不也得了病吗」——不瞒您说,这句话在我A健康这个APP里跟同病相怜的朋友们就某些问题发生争执的时候,也听过很多次了。同类尚且都会用这个身份攻击你,更不要说那些本来就对你没有太多善意,随时准备拿着放大镜审视着你的健康受众们了。比起获得知识,人们更愿意看小品不是吗?HIV患者的人生悲剧,在健康人的眼里很可能就是个喜剧小品。
《夏洛特烦恼》,14个亿的票房。先不说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死亡速度快的非常不科学,在这部彻头彻尾的麻花喜剧里,艾滋病竟然成了命运给“穿越”后夏洛的一个报复,让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一个新起点,也是影片中的悲剧点。另一个悲剧点,就是夏洛凭着时光的倒流,提前发表了本该属于朴树、许巍、周杰伦等音乐人的作品成功上位,难道给他的报复不应该是:让这些被窃取了作品的音乐人依然凭着才华光鲜于世,而没有才华、没有作品可偷的夏洛最后被人渐渐遗忘吗?这才是一个「作恶」与「报复」的逻辑闭环啊!然而夏洛「作恶」的报复,竟然是「得了艾滋病」。
周星驰的高明在于,他不拿小人物、平凡人和弱势群体调侃,虽然也有悲剧的内核,但却是喜剧的外壳,和温情、励志的结局。而《夏洛特烦恼》不知道刺痛了多少身为弱势群体的HIV患者的心理。
跑题了。
03.艾滋病80%都是男同性恋(▲点击图片可放大细看)
上图发言中的所有数据,都是瞎编乱造的,而且语言逻辑也不通顺。“主要是血液传播”,又“其中男同约占80%”。拜托!男同的感染途径是性,怎么给“其中”在了血液传播中呢?如果自己对官方数据不了解,为什么不去动手查一查呢?小心求证的精神在哪里呢?
以下是
夏安在回答知乎网友提问时费劲找到的相关官方数据支撑——上图为国家卫计委官方发布的《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中,对「历年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传播途径构成」的数据支撑。这张图同样被引用在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周刊—“校园里的危险艾情”》这期节目中。有求证精神的朋友不妨找来视频看看。
年之前,我国HIV新发病例一直以注射毒品和经血途径为主。近年来,注射毒品和经血途径导致的HIV传播得到显著控制,但性传播病例却快速上升。
年,过半新发病例由性接触引起,到年,性传播病例达到新发病例总数的92.2%,其中异性传播占66.4%,同性传播比例也从年的2.5%上升至25.8%。
同时,60岁以上老年病例和15~24岁的青年感染者也上升明显,青年学生感染者中,超过八成是由男男同性性行为导致。
我想,那位发言的朋友一定是将“青年学生感染者中男同的比例”与“全部感染者中男同的比例”混淆了。我不认为这是这位发言人主观恶意的混淆,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媒体每年12月1日的新闻标题,“功”!不!可!没!
04.把艾滋病说的一点也不可怕,谁信呐(▲点击图片可放大细看)
其实并没有“强行正常工作生活”。
中国这么多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难道都是没有工作的吗?这么多携带着病毒的无业游民,还嗷嗷待药,一停药不仅寿命会大大缩短,耐药病毒传播起来才叫真的可怕——如此大的“社会隐患”,早就万分重视了。
事实上我周围的很多A友们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的在政府工作,有的在星级酒店,还有在你离不开的互联网巨头公司工作,还有的移民他国进修深造……他们难道没有正常工作?
当与艾共生了20多年的“超级演说家”张锦雄站在北京卫视对着全场和电视机前千万级的观众侃侃而谈,当他两岸三地来回奔波巡回与各大高校间进行科普教育的时候,你却在低头敲着键盘,说人家是“强行正常工作生活”?
虽然目前国内外并没有治疗到73岁左右才死亡的HIV患者,但这是国内外众多科学家进行研究的预测结果,有坚实的数据进行支撑。50年后,是不是要把所有活了70年的HIV患者都安排到你家附近住,让你能够天天看着他们听着“加油男孩组合”的音乐跳广场舞才能相信呢?
(▲点击图片可放大细看)
05.我们恐惧是因为它传染、是绝症、死亡率高(▲点击图片可放大细看)
传染性固然是艾滋病让人恐惧的点。但是,只要你坚持全程、正确地使用高质量的安全套和水溶性润滑剂;坚持不与他人共用针具;性活医院或疾控中心进行HIV检测,又怕什么呢?你是做了什么亏心事才会觉得HIV病毒长着一双时刻注视着你的眼睛并且死命往你身体里钻?
无法治愈的疾病有很多,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无法治愈。并且糖尿病患者目前在中国有1.1亿人,占全球的1/3,不但饮食有超多忌口,还要注射胰岛素,晚期体现出的各种并发症的症状也不比有些艾滋病晚期的病发症更乐观。但是没人害怕糖尿病啊,照样不停地摄入大量的脂肪和糖,照样不运动……仅仅因为与性无关就不再可怕了吗?可是糖尿病遗传啊,我的读者!
死亡率高,已经是艾滋病的过去时了。自从国家年推行“四免一关怀”政策,以及年更多的HIV治疗药物引入后,现在的艾滋病,已经可防可控可治,只是无法治愈而已。它跟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每天吃1~2次的药物(不到半根烟的功夫)就可以与健康人的生活质量一样高。这里插一句,生活质量跟是不是HIV患者关系不大,跟你好不好看、有没有钱关系很大!基本上来说,近五年开始接受治疗的、CD4没有过低的HIV患者都可以活到人类的预期寿命。躺在疾控数据中的那些死亡数据,不过是因为包含了因心理问题而自杀、放弃治疗或依从性不高造成耐药导致机会性感染的、发现较晚的病例而已,而这些情况与HIV本身关系并不大。
06.我不歧视,但拒绝接触HIV患者(▲点击图片可放大细看)
之前我在一条「我不反对同性恋,但我反对他们结婚」的评论下面看到一条霸气无比的评论——「我不反对你妈死亡,但反对你妈下葬」——完美又恶毒的比喻,但确实从侧面刻画出了那些为了政治正确不惜以自相矛盾的话来印证自己的虚伪、伪善的人的心理活动。
拒绝和病人来往——这本身就是一种歧视,因为你强行占有了“来往”的主动方,但其实你并没有这种资格。
07.不歧视HIV患者,就有得艾滋的风险(▲点击图片可放大细看)
这真的是非常没有头脑的逻辑。
一种是否患有传染性疾病的风险,不与传染源形成逻辑链,而是与一种错误的情绪强行关联,不得不佩服这种撂下一句SB话就头也不回走掉还自以为胜利的键盘侠客。
事实往往很残酷:你越歧视艾滋病你就越不愿意主动了解它的相关常识,你就越有可能不懂得正确规避被传染的方式。最后,命运自然而然地可能会安排给你一个机会去了解它,就是——拥有它。这一点,我相信很多HIV患者都深有体会。他们之前也都恐惧着、害怕着、歧视着……可是呢然后呢?
08.吃药副作用也很大啊,跟死有什么两样(▲点击图片可放大细看)
很伤身体是多伤身体?相比于HIV病毒对身体的伤害,难道不应该服药吗?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免费药物,对肝脏和肾脏,以及其他健康指标确实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完全没有副作用的药是不存在的。而且由于每个人、每个地区的体质差异,很难做到居高临下、整齐划一地治疗。
然而每个患者需要定期去定点医疗领取免费药物,客观上会让患者在领药时将自己最近的生活感受和一些疑虑反馈给主治医生,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自述进行随时的体检和化验。这是一种常规的慢性病监控,非常必要。很多患者甚至因为比健康人更多的体检次数,能够更早的发现身体随时出现的问题和疾病,更早的进行治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件对健康很有好处的事情。
而即便身体没有异样,时刻记住自己身患慢性病的患者,往往也会开始思考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和路,很多人从此开始健康的作息、定期进行健身锻炼以及营养的膳食和服用补充剂……这些相比于整体呈现出“讳疾忌医”状态的那些人来说,反而更好。
09.医生为什么要舍命给HIV患者治病(▲点击图片可放大细看)
医生的拒诊,是每一个HIV患者都十分担心的一个话题。造成医生拒诊的情况,主要有二。
比较多的原因,是医生无法确定手术会对免疫系统有获得性缺陷的HIV患者有什么负面影响。所以,如果不是关系生命存亡的急症,医生一般会建议HIV患者进行保守治疗(非手术)。毕竟,手术时随时有可能出现客观意外,而术后恢复对于免疫力有缺陷的HIV患者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部分医生并不敢承担这个责任。
第二个原因,就是为HIV患者进行手术,有可能对当事医生造成职业暴露。手术用具都是非常锋利的精密仪器,橡胶的保护手套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起到%的安全保护作用。而骨科,用到斧头、锯子、凿子的机会也非常多,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进一步扩大。那么,医生是否有理由因为患者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或者艾滋病患者,而拒绝诊疗吗?
答案是,不能。它违反了一名医生从医学生开始,往后每一步都必须进行的职业誓言——
我会尽力维护医业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视同事为我的手足。我不容许让年龄、疾病或残疾、宗教、民族、性别、人种、政见、国籍、性取向、社会地位或任何其他因素的偏见介于我的职责和病人之间。我将给予人类生命最大的尊重。
——《美国医学生誓言》节选
为了病人本人的利益,我将采取一切必要的诊断和治疗的措施,同时,我一定要避免两种不正当的倾向:即过度治疗或无作用的治疗。我将尽可能的参与预防疾病工作。因为预防永远胜过治疗。
——《现代版希波克拉底誓言》节选
我将用我的良心和尊严来行使我的职业。我的病人的健康将是我首先考虑的。我将尊重病人交给我的秘密。我不允许宗教、国籍、派别或社会地位来干扰我的职责和我与病人间的关系。我出内心和以我的荣誉庄严地作此保证!
——《医学日内瓦宣言》节选
上述誓言中,均没有说带有传染性病人可以拒诊。其实,只要将安全保护工作进行到位,医生几乎不会发生职业性暴露,又何谈「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治疗」「救了一个病人,搭上了自己的一辈子」这种说法呢?
医生拒诊所造成的后果,就是HIV患者在就诊时会刻意隐瞒自己的阳性身份。那么在“术前四项”的化验结果没有出来、又不得不先进行手术时,当事医生因为放松了警惕造成职业暴露的可能性就进一步加深了——这本身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就我个人经验,我在过去一年的两次发烧就医时(化脓性扁桃体炎),当医生询问是否有慢性疾病时,我都很坦然的说——我是HIV病毒携带者,我最近的CD4指标是多少多少,接受治疗的时间是多长,最近一次的病毒载量是多少。医生听后其实并没有任何令人不适的反应,而是审视自己的处方,看看当前处方是否适用于免疫力有缺陷的HIV患者。
这才是HIV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
当然目前我国对HIV患者的诊疗还存在很多问题。医院医院由于对患者进行长期的病历管理、更了解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情况,会对患者进行更加专业的诊疗;而客观上,医院、医院这样同是三甲级别的国医院,对某些疾病和顽症在医疗水平和实力上,医院医院,也相差甚远。
根据我的就诊经历来看,佑安性艾中心挂一个号是5、7、14元;同医院医院,一个急诊号是60、80、元——这差别,可能没有吗?
医院能够更好地满足HIV患者的全方位诊疗,佑安和医院都在积极地建立其他科室,然而需要一些时间和资金。但愿在未来我们能等来两个好结果,医院医院的诊疗实力,医院具备了对传染病患者进行诊疗的条件。
10.我们不歧视你,也会有别人歧视你(▲点击图片可放大细看)
如果我的家人朋友因为我感染了HIV病毒而歧视我,那么证明这份亲情和友情不是无条件的,是廉价的。我会坚决的停止与他们的来往,不管是谁。
工作还会有啊!难道HIV患者在感染之后都丢了工作吗?我在北京照样年薪20万啊。根据国家艾滋病防治条例,任何机构不可以未经过本人同意进行HIV筛查,更不可以因为员工HIV抗体检测为阳性这种理由解除与员工的劳动关系。虽然目前上述两项违法的行为还存在,但并不常见。我工作了快7年了,换过十几家单位,仅仅参加过两次单位组织的体检,而且其中并没有HIV检查这一项。
感染了HIV心情确实会沮丧。但是让人心情沮丧的事情在生活中数不胜数啊!
感染后的免疫力是有缺陷,但是接受治疗后3~6个月后,免疫力指标逐渐会恢复到健康人的水平。即便是发现的较晚,免疫重建困难,只要坚持治疗并配合相关的免疫力增强治疗,也是能够将绝大部分可能致命的机会性感染抵挡住。
这个社会对待健康人,其实也并不比对待HIV患者更宽容。无非前者是社会造成的不宽容,而后者是健康人造成的不宽容。由人类造成的不宽容,更加的不合理,因为它是可以避免的,所以为什么我们不避免它呢?难道因为社会不宽容、其他人不宽容,我们就也可以不宽容吗?
上面这段话出自《奇葩大会—》这期节目的最后一个故事结束后,蔡康永先生的发言。我深有同感!
不管是争取同性恋婚姻的平等权利,还是HIV患者的平等权利,由同性恋或者HIV患者本人争取,都是非常没有说服力的。因为在交谈之前,对方已经站在了你的上面审视着你,他们代表着「天然的正确」,而你代表着「他们的认识中,天然的错误」。
我感染了HIV之后,先后将这个隐私告诉了20几个好友,他们中有异性恋也有同性恋,但无一例外的都是健康人。他们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并没有透露出丝毫让我不愉快的言行。而我也不浪费每一次可以科普的机会,长篇累牍、罗里吧嗦地向他们解释这个疾病背后不为人知的常识。个别人也挺好学,不停地发问,一聊能聊上两三个钟头。
A友说|我把感染了HIV的消息告诉他们后,收到的9种反应
A友说
保护个人隐私,我是这么做的!
我的目的很简单:将他们心中所有的疑惑、恐惧消除,这样在他们遇到类似「艾滋患者隐私泄露事件」「小偷被抓后大喊:我有艾滋病」「医院重大医疗事故」这种新闻事件时,能够清晰的知道那些评论是有多么的无知,更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一边。
我不求他们能为HIV患者说上几句话,但至少要做到心中有数。
除了上述十点颇为温和、旨在讨论出观点的言论之外,还有一些偏离了交谈、礼貌和人道的言论,诸如——
「把艾滋病人都隔离起来,让他们自生自灭」
很难想象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21世纪,在这片万平方公里和年华夏文明的礼仪之邦,依然存在这样一种毫无人道主义精神、类似于纳粹集中营的法西斯主义。希望有这些想法的人能够真实的爆炸,至少能照亮几秒钟的黑夜。
「得了艾滋病很快就死了,还做什么手术」
这一定是《夏洛特烦恼》这种NCComdy的忠实拥趸,在极度无知、加上不会使用可靠搜索引擎的情况下会说出来的话。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不等于成为艾滋病病人。在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患者仅仅是一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即便不进行治疗,也有8~10年左右的寿命,也就是大部分媒体所宣传的“潜伏期”。但是通过MSM(男性传染给男性)途径感染的,病情加重的进程会快速一些,导致寿命低于8~10年,原因不明。而在所谓的“艾滋病潜伏期”中,一旦接受了抗病毒治疗(HAART,“鸡尾酒疗法”),病毒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免疫力将会在3~6个月左右恢复到健康人的水平,寿命也可以预测达到健康人的预期寿命。
那么「艾滋病病人」指的是什么呢?艾滋病病人,通俗的来说指的是由于发现和治疗不及时或者个人体质原因,导致携带者出现机会性感染和并发症,才可以视其为艾滋病病人。此时,病人的健康较为敏感和脆弱,但只要将机会性感染和并发症治愈(这是难点与风险点),同时不间断进行抗病毒治疗和免疫增强治疗,也不会发生别人所认为的「一个感冒就能要了命」的情况。之后经过良好的愈后恢复,依然可以保证与健康人无异的生活质量,不过寿命会有所影响,具体影响多少,要看个人体质了。
又跑题了,说回到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是否有做手术的必要。这个问题,并不是键盘侠们在网上盲目进行诊断的,是否有手术的必要是需要主治医生根据携带者或患者的所患疾病、免疫力状况、抗医院的手术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医生虽然是个职业,但是个特殊的职业,他们没有权利以任何主观原因拒绝患者的诊疗需求,这一点,每一个医生在当一个医学生的时候就很清楚。虽然国内现状目前并不乐观,但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上文中也有提到。
所以,是否需要手术本来就是主治医生才有资格讲话的事情,不相干的人就不要置喙了。
其实稍微有一点经验的医生,都在先知或者后觉的情况下为HIV患者进行过手术。对他们的职业精神表示感谢。同时也对HIV患者发出倡议,不要对医生刻意隐瞒自己的HIV阳性身份。
至于个别在给HIV患者手术这件事情上存在害怕、恐惧等心理的医生,我也想说一句看似主观但其实很客观的话:摆在你面前的只有「没问题」和「我拒绝」。没有「为了政治正确我没问题,但内心其实是拒绝的」这种选项。更不要一边讲述自己的害怕、辛苦,描绘自己的求学和心路历程,一边却又给不出任何立场和表态(这本身就可以默认为拒绝)。因为如果您连这个问题都没有考虑好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或许可以试试其他职业。
本文用如此大的篇幅来解释一些键盘侠的质疑,无非是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健康人懂得、了解HIV/AIDS的相关常识。母爱泛滥一点的人,能够在HIV患者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时候,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因为,健康人多了解一分,HIV患者的生存环境就会改良半分。只要能够持续下去,不久的将来,HIV患者的生存环境就能够得到实质的改善。祝大家健康!
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
「本文转自A健康」
诚邀加入A健康资讯翻译采编义工
欢迎A友的经历经验和原创文章投稿
联系邮箱:hr.ahalth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