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维格心理”   玛努埃拉(丝莉亚洛芙 饰)的丈夫在儿子出生前就离开了妻子,玛努埃拉成为了单身妈妈,带着儿子埃斯特班来到马德里生活。儿子从不知道爸爸的事情,玛努埃拉只好对儿子说父亲已经过世。然而,儿子终究不相信。他在日记本里悄悄写下对父亲的想念。   车祸来得那么突然,儿子被一辆迎面撞来的汽车夺走了生命。母亲悲伤不已,决定去找孩子的父亲洛拉,完成儿子心愿。然而她却得知,洛拉已经换装成女人,当了妓女,而且染上了艾滋病。更不幸的是,修女罗萨(佩内洛普饰)怀上了洛拉的孩子。玛努埃拉留在罗萨身边照顾她,罗萨诞下的婴儿也取自己儿子埃斯特班的名字,苦难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这个新生儿竟然逃过了艾滋的噩运。

邹政老师

当修女过世后,玛努埃拉(女主角)因为修女的母亲嫌弃艾滋病的孩子,而把她带走了。

当他们再次回来时,玛努埃拉发现修女的妈妈也有所改变。修女的妈妈也是母亲的角色,她通过她的女儿,通过玛努埃拉的奋不顾身去帮助她的外孙,并不嫌弃外孙的父亲。

在这个地方修女的妈妈是很震惊的,对她来说是一个很深的触动。

薛伟老师

对于修女的母亲来说,她和她的丈夫两个人其实是生活在形式当中的人,并不真正具有母亲的意义。

修女在无形当中就要去完成这个部分,发展这个部分。这既是她自己的需要,因为她想成为一个女性,成为一个母亲,就必须要完成这个部分。同时这也是他们家庭的需要。

修女虽然得了艾滋病,为了生下孩子付出了生命,但在某种意义上,她的内在似乎到达了一个她想要到达的地方。那个地方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母亲的位置。

当她能够部分达到这一点后,她母亲当然相对应的也发生了一个变化,因为这是他们全家的一个潜在的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当然这还很不充分了。后来的发展在于说修女的妈妈接受了修女生下的这个小孩。

当修女的妈妈了解这个小孩有艾滋病时,其实还是很害怕的。

对艾滋病的害怕无非就是对真正关系的害怕。修女的妈妈不敢在她丈夫面前承认这个孩子是她的外孙。她要告诉丈夫这是一个保姆的孩子,玛努埃拉的孩子。

但不管怎么说,部分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母亲的功能。

玛努埃拉一方面在修女的怀孕期间对她很照顾,学习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母亲;另一方面等到修女死了以后,她以一个保姆的身份去照顾这个小孩,甚至她觉得孩子的外婆不太能真正接受这个孩子,对孩子是有伤害的,因为自己曾经也不接受洛拉,以至于她的儿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这一点上似乎有了清晰的认识,玛努埃拉不想要形式上虚假的关系来妨碍孩子真正的生长。她就带着孩子去了另外一个地方。等到他们再次回来时,孩子身上的爱滋病毒莫名其妙地好转了。

在这个情节当中,好像在给我们一个启示,艾滋病当中有一个矛盾。这个矛盾是一方面渴望极其地亲密,是血液传播,传播途径在某种意义上是距离非常地靠近,要么是血与血的交流,要么是性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来说,又是致命的,似乎彰显了毫无抵抗力的状态。你所有的防御能力完全消失,其实是一种恐惧。

艾滋病是极其渴求又极其恐惧亲密状态的矛盾表现。

当玛努埃拉能够去照顾这个孩子,心中没有任何恐惧的时,这种无畏跟母亲相关无畏的感觉,在某种意义上就传到了孩子的身上。

艾滋病的这个状态就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既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

这也是电影当中导演意味深长之处,我想作为一个非常注重边缘人群的人文关怀的导演。他一定不会简单地把疾病只是看成生物形象,他赋予疾病很多的人文思考和人文意义。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uookf.com//mjcczl/219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