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滋病专科治疗医院 >> 爱滋病常识 >> 同济大学军训旅举办认识结核病及高校预防艾
9月4日,同学们通过智慧树平台观看了认识结核病及高校预防艾滋病专题讲座,了解了相关疾病常识。
01
认识结核病
认识结核病讲座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鑫主讲。
特性
沈医生首先介绍了结核病的广泛流行性,发病人数,致死人数等,并将其与新冠肺炎的危害性相对比。结核病潜伏期长,人群普遍易感,疫苗卡介苗主要针对儿童及重症患者。
发病情况
结核病的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通过呼吸道传播,在密闭公共场所还会使感染机会变高。它还会引起除毛发与指甲外的其他任何器官的感染,导致结核性脑膜炎,肾结核等一系列其他器官结核病。只有10%左右的人在被病原体感染之后发病,因此我们虽需慎重,但也不必过于恐慌。
病因及症状
结核病的致病的三个因素为细菌,宿主,环境。早期症状有咳嗽,咳痰,痰血,低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当咳嗽两周及以上时,应当怀疑得了结核病,医院进行X线,痰检等相关检查,切忌隐瞒病史,否则容易造成大规模感染,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预防方法
碰上结核病,应当冷静处理,我们要做到“治疗有办法,预防有措施”。治疗时配合医生正确用药,青年学生治愈也有约95%的可能完全治愈。同时,也要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基础的四点预防方法为:①勤洗手,多通风,不扎堆,不随地吐痰;②均衡营养多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③咳嗽时纸巾掩住口鼻;④生病外出戴好口罩
02
预防艾滋病
高校预防艾滋病专题讲座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艾滋病防治所的程华博士主讲。
传播因素
程博士介绍了艾滋病感染现状,主要感染途径——性传播,及高校艾滋病流行状况。报告显示,青年学生病例以同性传播为主。同时还介绍了高校艾滋病的流行促进三大因素:
1、生物因素:特殊生理期,特殊心理期;
2、家庭学校因素:生活学习环境变化,生殖健康和性教育不足;
3、社会因素:恶意传播者,高危传播人群隐匿和可及性增加,对性行为观念转变。不同暴露途径的艾滋病感染风险,及男男同性性行为易感染艾滋病的原因。
防治原则
程博士分享了一些关于预防艾滋病的经典案例,以及高校艾滋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总结了高校艾滋病防治原则,并介绍了高校相关的宣传活动(如大学生各类艾滋病宣教活动等),对以前发生过无意识性行为的情况解决方法。
感染之后如何应对
学生:
●放下包袱,认识到艾滋病是一种终身携带病毒的慢性疾病●自觉接受疾控中心医务人员的随访和管理●立刻接受免费的抗病毒治疗,定期接受医学检测●减少性伴和采取安全性行为(全程挂续使用安全套),避免传播给其他性伴●建议将感染的事实告知监护人,争取家人的支持
讲座总结
本次讲座向同学们普及了结核病及艾滋病的相关常识,使得同学们学会保护自己,做好预防,远离疾病,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
编辑
同济大学军训旅政治部
文案
郭媛
排版
杨彩,韩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