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厂长来源:电影工厂(ID:vipidy)有大数据统计:近有某宝上,超3万十购买艾滋病检测试纸。(仅一家店铺。)更有在贴吧诉苦,感染艾滋病,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年轻人。艾滋病,就像一个会“隐身术”的疾病,悄无声息的潜伏在我们身边。那么,会“隐身术”的艾滋病恐怖吗?在很多妖魔化不负责任的报道下,艾滋病的的确确成了一件极其恐怖的事情。比如,很多媒体报道中会有艾滋病人虚弱,瘦骨嶙峋。从而给人一个印象:艾滋病患者特惨。还衍生出许多可怕的言论:天哪,我一直以为感染就活不了几个月。更有吃菜、做出租车会传染艾滋病的说法。甚至,有个小男孩因为父亲不懂艾滋病的传播源,不允许小男孩上桌吃饭,害怕被传染。这个男孩叫胡泽涛。胡泽涛的母亲携带有艾滋病,胡泽涛也自带艾滋病。事实上,上桌吃饭是不可能感染艾滋病的。艾滋病的途径有且只有血液,母婴,性行为。甚至,即便是在性行为中,有高危行为,事后仍有补救措施。阻断药。阻断药在相应的时间内吃,几乎可以%阻断艾滋病。目前,下面这些地方可买到阻断药。那么,怀疑自己有艾滋病该怎么办?当然是及时检测。每个城市,有相应的检测中心。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早发现,早治疗,早服用药物。即便发现自己是阳性,别灰心,国家有免费药物可定期领取。那么,感染艾滋病的人现状如何,能活多久?《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版)》写道。抗病毒治疗的出现和应用将艾滋病变为一种可以治疗但目前尚难以彻底治愈的慢性疾病。医院感染科主任、艾滋病中国方案的倡导者主任也这样说:“以前我们说感染之后8-10年内一定死亡,现在可以活到接近正常人的寿命。”哪些群体容易中招?感染上升最快的,老年人。事实上,老年人有性的需求,且需求大,但被忽略,再加上老年人对于性知识的不够了解,极其容易被传播。一直居高不下的,男男传播方式上更容易。15岁到24岁的青年,逐渐增加,同样也是因为对性知识的不够了解。发现了吗?每个群体都有可能是感染艾滋病的潜在群体。只是因为妖魔化的媒体报道,以及艾滋病自身和性扯上关系,所以,多了一层面纱。但我们始终得记住,揭开这层面纱,它还是一种病。我们的敌人永远都该是艾滋病,而不是艾滋病人。艾滋病目前无法治愈,但可以吃药将病毒检测不到,检测不到意味着不具备传染性。比艾滋病更难治愈的是,人们对艾滋病的歧视。这种歧视来源于不够了解。而不了解,则会带来偏见。偏见则会带来恐慌,而恐慌最终会演变为歧视。歧视从年首例艾滋病被发现时,就已经萌芽。因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伴随着性、吸毒等负面标签,许多人认为,得了艾滋病就是活该,不值得同情。甚至有书明确写道:艾滋病是一种乱伦的疾病,病人死不足惜。真的是这样吗?并非如此。得艾滋病的,不全部都是乱伦/滥交者,甚至说,滥交的,性生活混乱的都是少数。有真心付出,好好恋爱被对方恶意传播。有当警察缉拿吸毒人员时,不小心被扎的。有当法医不小心感染上艾滋病的。我们绝不能因为性作为传播的一个环节,就一棒子敲死所有艾滋病患者,盲目歧视他们。有很多感染艾滋病患者,真的真的是无辜的。而且,歧视所带来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歧视的最终结果,只会带来对立面。对立面只会水火不容,继而带来最可怕的后果:报复社会。就是那种“你歧视我,好呀,没关系,反正我破罐子破摔,那我就报复你”。网上曾经有一段视频,讲的就是恶意报复。男生在和女生上床之后,才告诉对方,自己是艾滋病患者。女生瞬间崩溃了。一边痛哭,一边反复大声质问男生:你真的有艾滋吗?男子笑着回答:“我真的有艾滋,骗你干嘛?这不就是恶意传播吗?包括下面这个恶意传播。因为别人曾经恶意传播给他,所以他也选择恶意传播给别人。不知这些恶意传播的人,究竟是怎么想的,但歧视,是滋生报复心理的重要一环。这也是歧视带来最可怕的地方,不会缓解矛盾,不会解决问题,相反的,会制造更多的问题。写到这儿,肯定会有人说,厂长,即便你科普这么多,我还是害怕艾滋病,我的内心依旧恐惧。不用担心。厂长并没有说,一定要让大家接受。可以保留恐惧,可以保留不习惯。这些都不要紧。但可以——尝试着做到,慢慢不去歧视。尝试着知道,艾滋病没有那么可怕。尝试着明白,艾滋病不全因为不好的事,才感染。有这种意识,已然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厂长也曾在妖魔化的报道之下,有过一段时间的恐惧。没有关系,正视这种恐惧。在不停的了解后,会慢慢放下恐惧。即便无法放下恐惧,那也没关系。不求完全放下恐惧,但求不恶意的歧视。或许,我们下次遇到一个艾滋病病人时,依旧害怕,但可做到不表露厌恶之姿态,微微一笑走过。或许,我们可以用尊重、微笑代替恐惧、不理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uookf.com//mjcczz/20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