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滋病专科治疗医院 >> 爱滋病预防 >> 独家探访广东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艾滋
“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就在那里曾是你和我,爱过的地方……”不大的表演场地里,“歌者”深情地演唱着《风吹麦浪》,“舞者”随着观众的拍子展现着曼妙的身姿;刚劲有力的太极扇子舞将气氛推到了高潮……如果不是服饰的不同区分出了表演者的身份,没有人会知道这样一个轻松的《达人秀》其实是艾滋戒毒人员和民警联袂奉献的表演。
这是广东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特类人员专管大队,全省唯一收容女性HIV戒毒人员的专管大队的教学日现场。
杨晓蕾刚刚在戒毒人员的强烈要求下唱完一首歌,下台的时候脸上还挂着笑容。刘洪群摄
专管大队大队长杨晓蕾刚刚在戒毒人员的强烈要求下唱完一首歌,下台的时候脸上还挂着笑容,作为专管大队的一名“老人”,望着眼前热闹和谐的场景,她颇为感慨地对记者说:“7年前,别说一起笑了,就连踏入这个地方,神经都会一直紧绷着。”
一缕斜阳透过专管大队办公室的窗户,照在红丝带上。
成立之初随时可能戳中愤怒的神经年5月,广东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特类人员专管大队正式成立,收容女性HIV戒毒人员。对于这里的民警来说,在这个特殊的大队工作,除了要克服对艾滋的恐惧之外,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才能管理好这支特殊的队伍。她们面对的是一片管理空白,可借鉴的管理经验也极其稀缺。
艾滋患者的身份让原本就对生活没有多少热爱的戒毒人员更加难以捉摸,她们往往因为一件小事就能大打出手。除此之外,HIV戒毒人员还有身体素质差、情绪波动大、发病情况险等特点。
杨晓蕾在监管HIV戒毒人员学习手语操。刘洪群摄
“刚开始的时候,打架、吵架时有发生,而且戒毒人员非常冷漠,彼此之间交流很少,她们非常地敏感,民警随便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就有可能戳中她们愤怒的神经,常规管理戒毒人员的模式在这里完全行不通。”杨晓蕾回忆。
邢某是当时的HIV戒毒人员之一,曾经是首饰设计师的她,性格叛逆且偏执,有许多仇视社会的言语,得知身患艾滋之后,更是“破罐子破摔”,常常挑起事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直到一次,专管大队的民警偶然发现了一个突破口,原来邢某极其喜爱小动物,于是民警特地买了4只小兔子,让邢某作为专门的饲养人员。渐渐地,暴躁的邢某和民警之间的隔阂少了,交流也多了起来。
说到这里,杨晓蕾告诉记者:“我们发现最好的管理方式就是缺什么,给什么。她们很多人都非常缺乏爱,我们就用心去关爱。”
女警余敏桃在教戒毒人员扇舞的规范动作。刘洪群摄
特殊管理情暖冰自融在日常管理中,专管大队民警绞尽脑汁,从HIV戒毒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制订出更加适合的管理方法,就连唱歌这种小事都非常重视。常规戒毒人员所学的合唱曲目多是由戒毒所统一选择的歌曲,专管大队的民警则让戒毒人员选定自己喜欢的歌曲,呼声最高的作为保留曲目,李克勤的《红日》、潘玮柏的《快乐崇拜》等歌曲都曾入选。
参加娱乐活动的HIV戒毒人员。刘洪群摄
“除了是一种发泄途径之外,唱歌还能挖掘出她们内心深处的快乐,哪怕只能找出一点点快乐,都是值得的。”杨晓蕾说。
养小动物、种花、一起动手装饰宿舍……女性特有的细腻在这些管理细节中显露无疑,但最终让戒毒人员敞开心扉的,是专管大队民警发自内心的“耐心”和“爱心”。
HIV戒毒人员自制的宿舍小饰物。刘洪群摄
HIV戒毒人员蔡某是一块令所有人都头痛的“坚冰”,“二进宫”的她视所规队纪为无物,眼神里满是冷漠与无畏。蔡某没有亲人,也缺乏谋生技能,未入戒毒所前生活非常艰难。专管大队副大队长何淑玲暗中留意上了这名“刺头”。
何淑玲(右)医院院长刘祺了解艾滋病学员的病情。刘洪群摄
由于双腿旧疾复发、溃烂肿胀,蔡某只能卧床休养,生活更是无法自理。认为“死神终于来了”的她,变得更加不可理喻,时常无端顶撞、辱骂专管民警,其他戒毒人员见到她也唯恐避之不及。为了消除蔡某怀疑自己病发将死的疑虑不安,何淑玲多次劝导鼓励,还亲医院就诊。
然而,当医院实习护士得知蔡某是艾滋病感染者,且看到其双腿溃烂流血流脓时,担心被感染不愿意给其上药,让蔡某自己消毒敷药。蔡某嘴上不说,脸上却流露出伤感、痛恨被歧视的复杂表情。就在蔡某神情冷漠地拿起消毒水时,何淑玲二话不说,接过她手中的消毒水,无声地蹲下帮其上起药来。这个举动让护士既惭愧又内疚,最终从何淑玲手中拿回药品给蔡某上药。
回到戒毒所里,何淑玲仍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uookf.com//mjccwh/20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