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称后天免疫缺乏综合征,英语: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音译为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简称HIV)的反转录病毒感染后,因免疫系统受到破坏,逐渐成为许多伺机性疾病的攻击目标,促成多种临床症状,统称为综合征,而非单纯的一种疾病,而这种综合征可通过直接接触黏膜组织(mucosa)的口腔、生殖器、肛门等或带有病毒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而传染。?

一.艾滋病的三种临床类型

(1)典型进展者

在感染早期,其免疫功能未受损害,但在8~10年内免疫能力逐渐下降,最后发展成为艾滋病。

(2)快速进展者

这个群体的CD4细胞计数在2~5年内迅速下降,抗HIV的抗体水平很低,而且该抗体中和HIV的能力也较差,也可能有增强抗体。快速进展者中最显著的特征是HIV感染后一直维持较高的病毒载量。(3)长期存活者(又称长期不进展者)

这些感染者能维持健康状态12年以上,并且CD4细胞计数维持正常。这些长期存活者在所有感染者中的比例一般在8~10%,目前最长已达17年。这些无症状者可在血友病患者、静脉吸毒者、异性接触者和新生儿中发现。长期存活者常常具有如下特征:病毒载量低(血浆和PBMC)、HIV毒株是相对非致病性毒株、针对个体中现存HIV毒株的抗体不会加重感染、PBMC产生Ⅰ型细胞因子、CD8细胞抗病毒反应很强。

长期存活的相关因素包括:⑴感染了复制能力较弱的减毒株(nef缺失);⑵CD8细胞抗病毒反应很强;⑶产生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IL-12);⑷可检测到自身毒株的中和抗体;⑸人体强壮;⑹缺失一个CCR5的等位基因,CD4细胞上CCR5受体的表达降低,影响NSI毒株的播散。二.艾滋病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较长,一般认为2~10年左右可以发展为艾滋病。HIV侵入人体后可份为四期。

(1)Ⅰ期 急性感染

原发HIV感染后小部分病人可以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头痛、厌食、恶心、肌痛、关节痛和淋巴结肿大,类似血清病的症状。此时血液中可检出HIV及p24抗原。由于CD8T细胞升高导致CD4/CD8的比例倒置,同时可出现血小板减少。一般症状持续3~14d后自然消失。

(2)Ⅱ期 无症状感染

本期可由原发HIV感染或急性感染症状消失后延伸而来。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但血清中能检出HIV以及HIV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的抗体,具有传染性。此截断可持续2~10年或更长。(3)Ⅲ期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PGL)

主要表现为除腹股沟淋巴结以外,全身其它部位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其特点是淋巴结肿大直径在1cm以上,质地柔韧,无压痛,无粘连能自由活动。活检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一般持续肿大3个月以上,部分患者淋巴结肿大1年后逐步消散,亦由再次肿大者。 (4)Ⅳ期 艾滋病

本期可出现5种表现:

⑴体质性疾病,即发热、乏力、不适、盗汗、厌食、体重下降,慢性腹泻和易感冒等症状。除全身淋巴结肿大外,可有肝脾肿大。成为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S)。

⑵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头痛、癫痫、进行性痴呆、下肢瘫痪等。

⑶严重的临床免疫缺陷,出现各种机会性病原体感染。包括卡氏肺孢子虫、弓形虫、隐孢子虫、隐球菌、念珠菌、结核杆菌、鸟分支杆菌、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EB病毒感染等。

⑷因免疫缺陷而继发肿瘤,如卡氏肉瘤、非霍奇金病等。

⑸免疫缺陷并发的其它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等。

附:美国CDC关于HIV感染的分类

以下是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关于HIV感染的分类。目前美国CDC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HIV感染的临床分类,分为三大类,每类根据CD4淋巴细胞计数和总淋巴数又可分为三级。

A类 包括原发临床HIV感染(即急性HIV感染)、无症状HIV感染和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

B类 为HIV相关细胞免疫缺陷所引起的临床表现,包括继发细菌性肺炎或脑膜炎、咽部或阴道念珠菌病,颈部肿瘤,口腔毛状白斑,复发性带状疱疹,肺结核,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能解释的体质性疾病等。

C类 包括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各种机会性病原体感染,因免疫缺陷而继发肿瘤及并发的其它疾病。

根据CD4淋巴细胞和总淋巴细胞数的分级为:⑴CD4淋巴细胞0.5×/L,总淋巴细胞数2.0×/L。⑵CD4淋巴细胞为(0.2~0.49)×/L,总淋巴细胞数为(1.0~1.9)×/L。⑶CD4淋巴细胞0.2×/L,总淋巴细胞数1.0×/L。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uookf.com//mjccys/21513.html
------分隔线----------------------------